2024 年 10 月 1 日国庆节当天 , 杭州西湖景区发生了一起引发争议的事件。一名男子穿着木屐在景区进行直播 , 引起了一些游客的不满。有人认为在这样的节日里穿木屐不太合适。随着事件在网上传开 , 人们开始讨论木屐是否属于日本文化,在国庆期间穿着木屐是否有辱国格。
其实 , 木屐并非源自日本 , 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。翻阅历史和古代文献就能发现 , 木屐在中国古代就已广泛使用 , 古代诗词中也常有提及。
木屐作为一种实用鞋子 , 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。南方多雨潮湿 , 木屐成了人们防止脚被泥泞弄湿的必需品。《说文解字》中就有 " 屐 , 木履也 " 的记载 , 说明木屐早已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唐宋时期 , 木屐在江南一带尤其普及 , 不少诗人都有赞美之词。比如白居易在《东南行》中写道 :" 竹桥欹侧屐齿滑 , 江雨初晴添水痕。" 诗中的 " 屐齿 " 指的就是木屐底部的齿状设计 , 可以防滑。这不仅体现了木屐的实用性 , 还生动描绘了江南雨后的景象。
宋代诗人陆游在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中也提到木屐 :" 夜阑卧听风吹雨 , 铁马冰河入梦来。" 虽然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的壮志 , 但也反映了南方生活中离不开木屐的现实。
木屐不只在南方湿地常见 , 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是日用品。尤其是江南水乡 , 人们靠木屐走在湿滑的路面和竹桥上。唐宋时期江南雨季漫长 , 木屐的使用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智慧。
苏轼在《次韵孙莘老》中写道 :" 屐齿新痕添水满 , 扁舟过雨载风清。" 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江南雨后的清新画面 , 木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木屐不仅是实用工具 , 还成为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一部分。据记载 , 东晋名士陶渊明就喜欢穿木屐在家中漫步 , 这与他追求的隐逸生活相契合。
虽然木屐在日本文化中也很重要 , 但它并非日本独创 , 而是通过历史上的中日交流传入日本的。尤其是唐朝时期 , 遣唐使将大量中国文化 , 包括木屐的使用 , 带到了日本。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 , 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木屐风格。
总的来说 , 木屐虽然现在常被视为日本文化象征 , 但其根源其实在中国。今天我们熟悉的日式木屐 , 与中国古代的木屐设计有着密切联系。正是这种文化的传播与演变 , 让木屐在不同国家各自发展出了特色。
值得玩味的是,这个中国国庆期间,前往日本旅行的人数丝毫不比往日少,而且很多爱国游客还在日本大街上开展了庆祝国庆的大游行。他们穿着中国的民族服装,高举着中国国旗,在日本的大街上大大方方地展现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